发现“李鸿章碑”(上)
原创 李治山
曲周博物馆 2025年03月03日 19:08 河北
2 月 28 日,孟春的暖阳透过斑驳的云层,洒在曲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中午时分,手机语音铃声突兀地打破了静谧,听筒里传来曲周镇南铺龙灯爱好者赵庆祥那略带急切的声音:“村里漳爷庙,就是老水利楼院内维修施工,挖出一块石碑,你尽快来看看碑上刻的什么字?”
接罢电话,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往昔岁月。上世纪九十年代直至本世纪初,我曾多少次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徘徊在这老水利楼院内,苦苦寻觅一块传说中的“李鸿章碑”。那是一段充满期待又略带失落的探寻之旅,每次都乘兴而来,却又悻悻而归。
历经沧桑的老水利楼
记得当时我于县委宣传部任职,一位对地方文化造诣颇深的老师曾与我谈及,在那动荡的“文革”之前,南铺村滏阳河堤岸,曾庄严地矗立着一块“李鸿章碑”。它静静守望在距离现在老水利楼不过几十米远的地方,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然而,“文革”的风暴如汹涌潮水般袭来,“破四旧”的浪潮将这块碑卷入老水利楼院内。此后,这里住进了几户人家,岁月变迁,为了生活的便利,那块碑竟被当成了门口的台阶,日复一日,承受着人们的踩踏。
老“水利楼”始建于发水灾的1963年,根据县长贾英杰批准的方案,将历史上原址建造的“漳爷庙”大殿拆除,利用拆下的木料和砖瓦建造了曲周县第一座二层楼房,是当时曲周县城的地标建筑物,县水利科在这里办公。
“文革”后期,老水利楼的主管部门几经更迭,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先归属水利部门,后又归属城建,如今又归南铺村所有。而那块神秘的“李鸿章碑”,也在岁月的烟尘中渐渐隐匿,成为萦绕在我心头的不解之谜。
四年前南铺老乡在水利楼院内复建的漳爷庙
难道,今日所挖出的,便是那块我寻觅多年而不得的“李鸿章碑”?下午 2 时 30 分,我准时来到老水利楼。彼时,阳光斜照,给这古老的院落披上一层金黄的纱衣。赵庆祥和村里的文化人王海臣等几人已在现场等候。
眼前的石碑,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迟暮老人,磨损极为严重,中间文字部分约 85%已磨成光板,这显然是多年充当台阶的后果。碑左右两侧的大字,在岁月侵蚀下,有的尚可辨认。王海臣指着石碑右侧,说道:“这里能看出‘太子太傅’‘文华’等字样。”听闻此言,我心中猛地一震,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涌上心头,莫非,真的是它?!
磨损极为严重的李鸿章碑
随后,有人提来清水,小心翼翼地冲洗着石碑。随着水流缓缓淌下,泥土渐渐褪去,碑文抬头处的字迹逐渐清晰:“钦差大臣、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办理通商事务、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为……”不错,这些正是李鸿章那一连串显赫的官衔!刹那间,激动之情如决堤的洪水,在我心中汹涌澎湃,难以言表。这块寻觅多年的“李鸿章碑”,竟在这样一个平凡日子里,以如此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现在世人眼前,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