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山西会馆历史记忆的新发现与再探讨
原创 赵波
曲周博物馆 2025年02月05日 06:19 河北 春节前,我在曲周博物馆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曲周山西会馆历史记忆的文章,该文章引起了地方历史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和讨论。在撰写此文的过程中,我曾遭遇到文史资料匮乏以及老一辈知情者离世等多重挑战。尽管如此,我还是依据手头有限的线索和现存资料,谨慎地将曲周山西会馆的建造时间大致界定为清代中期。
然而,这一结论在今年春节期间得到了修正。这得益于北铺村魏姓村民的大力相助,他向我提供了一份其家兄精心整理的北铺村史材料草稿。这份珍贵的书稿不仅将曲周山西会馆的建造时间追溯至更早的明代天启年间,还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它详细记载了会馆的兴建背景、独特的建筑特色、功能变迁以及其在当地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等信息。这一重大发现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曲周山西会馆的历史背景、丰富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脉络。
魏姓村民的大名叫魏光印,是曲周县城河西北铺村人。因出生于1951年辛卯年,在家中排行第三,被家中老人起小名为“三卯”。然而,这个名字在村人的口耳相传中,逐渐演变成了更为人们熟知的“三毛”。魏光印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并且展现出了对绘画艺术的天赋,他通过自学不断精进绘画技艺。他的绘画作品在七十年代曾多次在县文化馆展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认可。遗憾的是,由于后来长期担任北铺村的电工,工作繁忙且责任重大,他不得不搁置了自己热爱的绘画事业。
我在着手准备编写曲周山西会馆一文初期,就曾委托朋友向魏光印咨询有关山西会馆的详细情况。魏光印当时基于其个人记忆,向我提供了他所知道的山西会馆的情况。他回忆在上世纪50年代他年幼之时,老会馆的最后一座房屋在倒塌之前,曾被北铺村大队部作为办公场所使用。此外,他也亲眼看到过文革初期挖掘“小会馆”乱葬岗墓葬里古井的过程,为深入探究曲周山西会馆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线索与重要依据。我在文章中已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记录与阐述。
魏光印在今年春节前整理其已故多年的长兄魏光臣(村中亲切地称其为“大毛”)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长兄书写的北铺村史的草稿材料。据魏光印回忆,其长兄生前颇具文才,对历史文化怀也有浓厚的兴趣。早年就乐于沉浸于村中老人之间,打听村里的陈年往事。在这份村史草稿中,记载了北铺村两座会馆的建造背景、具体年代以及独特的建筑特色,为我们生动地勾勒出曲周山西会馆丰富的历史轮廓。尽管这份草稿的内容相对简略,且未详细注明信息来源,但它所蕴含的信息依然极具研究价值。这份宝贵的资料无疑为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曲周山西会馆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据草稿所述,明朝永乐年间,王家、李家、暴家等家族自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在滏河西岸繁衍生息,留下了诸如王半街、李半桥和暴家疙瘩的北铺早期住户的历史传说。并且还记录着,明末天启年间,随着山西商贾在河北地区的商业活动日益频繁,他们于滏河西岸兴建了“老会馆”。内设关帝庙,庙前建有甜水井与戏楼。每逢五月十二庙会,戏台上好戏连台,热闹非凡。后因“老会馆”规模受限,又在村西半里处增建“小会馆”,其规模更为宏大,集关帝庙、看楼、戏楼及花园于一体。
然而,历史的总是波澜起伏,会馆的命运亦随之跌宕。一九三八年农历十二月初二,曲周县城不幸沦陷于日军之手。为了满足其军事需求,日军竟决定在滏阳河大桥头修建炮楼,(位置大致在现今的卖煎饼菜摊点附近)。为了筹措建筑材料,他们肆无忌惮地将“小会馆”中的关帝庙、戏楼和看楼等主体建筑拆毁,将拆下的梁木、砖瓦等大量建筑材料用于炮楼的修建。这一行为导致“小会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
草稿还记述有“老会馆”在民国时期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它曾被用作公地来兴办小学,为民国时期的曲周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在“老会馆”办小学期间,这里还曾作为曲周县共产党联合会议的召开地。骆丕章、刘孜等革命先驱曾在此共商大计,策划革命活动,见证了会馆在革命斗争中的光辉篇章。
此外,草稿中还提及了北铺村曾出现过一位武术高手,绰号“骆二铁霸”。他武艺超群,弟子众多,有二三十人之众,被称为“二十八宿”。有一次,“骆二铁霸”的徒弟在滏河盐船卸货时与船主发生冲突。“骆二铁霸”得知后,出面调解并展示了自己的高超武艺。他双手掷接盐包,动作娴熟而有力,成功折服了对手,化解了冲突。此后,他被邀往天津任教,从此杳无音讯。
这份草稿的发现,不仅为曲周山西会馆的历史研究增添了宝贵资料,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它见证了会馆的兴衰变迁,也承载了人民的悲欢离合。期待这份资料能够激发更多人对曲周地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探索,共同挖掘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
附魏光臣(大毛)先生的《北铺村史材料》草稿的部分内容:
“据传说在明朝永乐年间燕王朱棣扫北,将王家和李家、暴家都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在滏河以西,有王半街、李半桥的传说,还有暴家疙瘩的传说。在明末天启年间,山西因在河北做生意方便,所以在滏河岸西边,修建了老会馆。关帝庙坐落在老会馆之内,庙前边有甜水井一眼,和戏楼一座。每逢五月十二大会,在戏台唱戏,后因老会馆地盘小,发展不开。又在村西半里路修建了小会馆。小会馆要比老会馆壮观的多,有关帝庙看楼戏楼花园等。农历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初二日,日本人占领了曲周城。日本人把小会馆拆了用砖修了炮楼。炮楼坐落在大桥头以西北边。
老会馆成了小学。一九三三年共产党曾在老会馆小学召开过联合会:参加人员有骆丕章、刘孜、郭人杰、张璐、安连三、王同轩、李同庆等,后来直到解放后约在1956年在老会馆前边盖了一座民兵队部。经常这里召开群众会,前边有一眼甜水井,就是有名的老会馆甜水井。
据传说我村有个叫骆二铁霸的人,很有武术,徒弟就有二三十个,人称二十八宿。有一次滏河来了一只盐船。在卸船时他徒弟有个和船主人争吵。“骆二铁霸”出了面。对方双手掷了一个盐包。骆二铁霸双手一接又掷给对方。对方马上拜谢并说,可找到你了。当时对方把他请走上天津当教师去了。可是一去无归了,死活未知也......”
赵波于2025年2月3日